廉政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教育 > 正文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思想借鉴
发布时间: 2013-05-31 00:00:0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思想借鉴

【来源】 中国监察

2013419,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中华传统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传统廉政文化具备一种开明与包容的基本品格。同时,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总有一批在政治上具有卓远见地,在实践上清廉勤勉的政治家与思想家,他们用自身的行动践行着传统廉政文化的指引和方向。纵观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它对历代执政者的操守要求与为政规则一般不外乎五个方面:即重民生而知根本、畏法度而能自律、明廉耻而守气节、崇节俭而重情操,知恩惠而思报国。在独特而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显得厚重和务实,除却其愚忠、功用的色彩外,放之当代仍有引人深省之处,值得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为官做人、干事创业中予以借鉴。
借鉴之一:应倡导谦谦君子之清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一词最早在《易经》中出现。后又被儒家学派不断演绎和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追求为人、从政之道的核心境界。作为最高统治者,应当慎之于选任之日,奖之以君子之道;作为各级官吏,应当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古人推崇君子之风,道德精神的完善、自我修养的臻美总是放在首位。这种对君子之风的刻意追寻,上不同于君王,下不同于百姓,外不同于清流,内不同于庸贪,为古代官僚阶层制造了独特的集体共识和文化内存。首先,君子之风在于义。如,《论语》所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墨子》所倡:贫则见廉,富则见义, 将义与利的取舍上升到人格的终极高度,注重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从而使好官、清官的出现具备了共同的道德规范与价值方向。三国的关羽被后人尊称为义帝,实际上是人们将为臣之忠义,为官之公义,为友之道义,为人之大义集于关羽一身,完成了古代义德的完美塑造。其次,君子之风在于诚。对外,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宣扬以大德灭小怨,道也的坦荡磊落。而在自我修养上,要修辞立诚,告诫人们要以诚实为立身之本。如,孔子所言:信则人任焉,孟子所言思诚者,人之道也,墨子所言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所言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再次,君子之风在于善。所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官吏应当讲求培养善心善意,善义善德。如,南宋赵鼎所言:吏不善,政虽善不行;南宋胡宏所言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最后,君子之风在于洁。所谓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讲求仁者无敌,自生廉洁,涵养清廉。
借鉴之二:应倡导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说的是物质的匮乏,另一方面说的是地位的低微。而作为从政者,应当始终经受住这两方面的考验,保持志趣的高远、志向的远大,而不至于坠入追求财富、攀附权势的深渊,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首要的是耐得住。为官者要能耐得住家徒四壁、人微言卑,做到凡事一俭,则谋生易足。要有任他水尽山穷处,牢抱冰心耐风寒的气节。如,明代有个菜知县胡寿安,种蔬菜以供日用,睡的是纸帐子,有《题纸帐》一诗激励自己:紫丝步障最奢华,卧雪眠云自一家。雪又不寒云又暖,扶持清梦到梅花。亦正如王尔烈回答嘉庆皇帝的: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其次是守得住。为官要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要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宁静自持,善始善终,如明代刘应麒告老返乡时所表白的:来时行李去时装,午夜青天一炷香。描得海图留幕府,不将山水带还乡。最后还要顶得住。即要顶得住地位、待遇的变化。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正如管仲所说: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要在欲炽则身亡多藏必厚亡中惊醒。任何时候都应安贫乐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宁可清贫,不愿浊富,所谓不为身所累,且从心所安。
借鉴之三:应倡导知耻责己之清白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是包拯以廉政明志的一首诗。包拯是中国古代清官的典型代表,此诗表达了他对清白做官的执著追求,首要的就是要知耻,即以不廉为耻;要责己,即对自己在为政廉洁上要达到近乎苛刻的地步。知耻责己,为的无非是清白二字,为的是做官的底线和起点。正如宋代蔡志学所表达的:平生事可对人说,囊无一分关节钱。寄语江神明著眼,好分风力送归船。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失去了清白,就很难挽回自己的名节。清代的朱经在《责己》诗中写道:勿谓一丝微,既缁难再白”,指出的就是这个道理。而顾炎武更是在《日知录·廉耻》中讲过: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因此,知耻,还是安身立命的保证。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曾于天竺山取得两块山石赏玩,为此,诗人也这样自责: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在古代信奉廉耻观的官吏看来,清白二字的确价值非凡,是必须念兹在兹的操守和觉悟,应当知耻改过、自尊自新。他们总能守身如玉地砥砺品行,换得一身坦然,也赢得时时超然,从而登及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的人格高地。
借鉴之四:应倡导忠诚爱民之清正
从道德领域而言,忠,实际上是一种责任意识,包括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政治责任等。忠诚是古代官吏必须奉行的最高政治标准。他们在恪守对一姓之天下忠诚的同时,也将忠诚的品质泛化到对民族、对事业甚至对家庭的忠诚上来。这种忠诚在食君禄的阶级社会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吏德。所谓大忠无言,可以充盈天地;大德无形,可以侵润万物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种忠诚的后面包含着正气与大气,有一种心忧天下的深厚情感与公道气派。尤其是这种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的忠诚要求,还必须通过爱民的举措,内化在重民生的途径上,从而实现了他们忠诚爱民的统一。即所谓立君为民、政在养民、以政裕民。也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历代贤良耿忠的官吏总致力于在厚生利民、宽政惠民、济世为民上有所功绩,以实现忠诚爱民的清正追求。他们还能认识到一钱也是里民脂取则伤廉的朴素道理。很多清官一方面能努力为民办实事,一方面还能在份内减轻对百姓的压榨和取用,呼吁最高统治者体察民众疾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社会的矛盾与对立,间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向前发展。
借鉴之五:应倡导人际交往之清雅
中国历来有重礼义,讲情义的传统。但在吏德的视野内,赋予政治操守的礼与义更多的应该是知是非、明善恶的外在表现与行为规范。所谓义以与交,廉以与处, 因此,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吏之间人际交往应看重的是志同道合、心气相通,而并非来往之勤密,礼数之浓腻。所谓人际交往的清雅,清即指清白,不欺暗室,不结私党;雅即指淡雅,礼奢宁俭,文质彬彬。如,西汉扬雄在《法言·修身》所云,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北宋林逋《省心录》所云,处内以睦,处外以义,检身以正,交际以诚。《史记》所记载的申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宋史》说到的杜范:同心为国,岂容以私而害公, 堪为这方面要求的典范。
借鉴之六:应倡导勤政廉政之清苦
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本也,廉与勤,是历朝历代的为官之本,莅官之要。不勤无以成事,不廉无以立身,首先,廉政与勤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廉政可以立身,勤政可以安民;不廉政容易坏事,不勤政则无以成事。勤政是实现廉政的最可靠基础,廉政又是通向勤政最重要的保证。功在勤政,威在律己。其次,廉政突出的是操守,勤政突出的是担当。勤廉双为,才能很好地实现政绩和自身价值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勤政廉政与坚守清苦又是紧密相连的。犹如清代唐甄说的:有为吏而廉者,出无舆,食无肉,衣无裘。 这种清苦还来自于对物力的珍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种清苦亦来自于对节俭的推崇,如司马光所言: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唯有守住这份清苦,勤政廉政才有了最基本的道德操守。
我国几千年来传统廉政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浸淫着历代有识之士的对廉政的追求与智慧,更宝贵的在于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廉洁社会、廉洁政治的殷切盼望,在今天看来仍闪耀着劝善励后的思想光芒。因此,批判和摒弃其糟粕,珍视和借鉴其精华,并且结合当代的实际予以挖掘和利用,是我们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所应有的科学态度与有效方法。(王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