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世界 其实是你内心的投射
发布时间: 2016-11-02 10:36:56   作者:本站   来源: 网络转载   浏览次数:

    自我投射是不是一个大坑?

    呐呐~你听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叫做“伤痕实验”吗?

    喜欢拯救世界地图美国的科研人员们做过一个这样的心理学实验:

    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可爱的志愿者们对此并无所知,就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欢乐(误)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返回的志愿者无一例外的向研究人员们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礼、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当然知道他们的脸根本就和平时一模一样,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自己被歧视了呢?

    心理学家会告诉你答案:自我投射

    自我投射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兩种:

    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

    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比如,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

    听起来是不是粉恐怖呢?我们还是先来几个例子再去判断吧!

    例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小文是个挑食的家伙,经常在饭堂吃饭剩下很多不喜欢吃的菜,然后把他们丢掉或者处理掉。一天,小蔡回宿舍的时候打包了不少的菜请宿舍的人吃,大家都很开心,只有小文阴阳怪气的说了句:“肯定是小蔡不想吃的东西才打包回来让我们帮忙消灭的!”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自我投射,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例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坐地铁的时候,你有让过位置吗?或许大部分人是让过的吧(笔者是个让座青年,所以把这种想法投射到了各位看官的身上,这里也是一个自我投射的行为)。每次让座的时候我们除了会赞扬自我外(认为这是别人期许的行为)也会认为当未来自己需要被人照顾的时候,他人也会有同样的行为。

    在很多时候,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让个体倾向于接纳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也会着重于宣导“如果你xxx了,那么别人也会xxx”这样的句式,我们不讨论这种言论的正确与否,但是现实是这种语句切切实实的存在我们的周围。所以自我投射在构建社会个体的过程中被强化了。反过来说,在同样的社会体系下,确实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也更为接近了,因此也很容易在这些习惯与习俗上通过自我投射去理解以及接触他人。

    例三:以己度人

    在ChinaJoy的时候,我们经常要排着很长的队伍(笔者绝对不是宅男)去展厅内看展览,然后平时爱睡懒觉的人会认为其他人都会睡得比较晚,所以早一点去排队可以比较容易入场,然后开始制定6点半到场,8点半能入场的行程规划云云……然而历史告诉了我们,越是喜欢看漫展的人会越早到,因为他们认为别人也很有热情,于是存在帐篷党、深夜党等等的深度粉丝。这种行为的背后也存在着自我投射的现象。

    我们找个更亲民的案例吧!

    豆腐脑的甜咸之争

    事件导火索: 2011年6月8日,博友“桥东里”在微博上说了一句:“@王轶庶说:‘在豆腐脑咸甜事上,最见南北差异。。。彼此见对方都想吐。。。’这句话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得到了完美的验证。你觉得豆腐脑应该是咸还是甜?我先交代:我完全接受不了咸的豆腐脑。”

    事件升级:这一句平常的食物点评,如同导火索一般,引爆了微博关于豆腐脑吃法的争论。短短两天内,微博上关于“豆腐脑甜咸之争”的话题量,已经超过了16万条,挤入话题榜前三的位置。

    事件概观:是淋上糖浆,还是浇上酱汁,一碗普通的豆腐脑,“吃”到了微博上,变得“兹事体大”。而参与这场争论中,吃甜豆腐脑的为“甜党”,吃咸豆腐脑的为“咸党”,两派笔伐,奇文倍出,战火不断升级。

    实际上,豆腐本无味,咸甜自取之。南方多食甜,北方多食咸,关于哪个是正宗吃法,大多网友都“大度”地表示,只要自己吃得开心,没有必要争论。但是最后,总要坚定地加上一句,我只吃甜(咸)的。

    虽然网上有很多对这个事情的解释,但是说来说去还是人们把自我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时候发现自我与他人是不一致的导致的心理预期的落差产生的现象,最后我说一句,我其实试过吃辣的豆腐脑,味道也挺不错的~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例四:本我位的思考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然而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们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犯了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会让我们的研究更容易陷入主试者效应。

    自我投射常发生的情况

    一般说来,投射作用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发生:

    1. 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等与自己相同。人们总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认为同一个群体的人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在认识和评价与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人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来判断,而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另外,人们总是喜欢评价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人,总是习惯于与这些人进行比较,但是,人们又不希望在比较中自己总是落败,处于不利之地,而投射作用在此正好起了一个保护作用,把自己的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和别人就都一样了,没有什么区别,自己不错,别人也好不了。

    2. 当人们发现自己有某些不好的特征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这些恶习或观念。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自己因为临阵逃脱而觉得难堪,是怯懦的表现,心理很不舒服,突然发现别人比自己逃得更远,便大肆嘲笑,以减轻自己心里的不安。这时候,投射作用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做可以保证个人心灵的安宁,但往往影响自己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在这种时候,人们更喜欢把自己所具有的那些不好的特征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比自己强得多的人身上,这样一来,心里的不安就会大减,因为名人尚且不可避免地具有这些特征呢,何况我一个无名小卒?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由于人有一定的共同性,有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之间毕竟有差异,不考虑个体差异,胡乱的投射一番,就会出现错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错误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丝毫不顾忌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子女身上……我们得记住,人与人之间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如果投射效应过于严重,总是以已度人,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了解别人,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

    当然,像例二也说了,自我投射并非单纯的缺陷,相反,很多时候自我投射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他能帮助社会建立规范与互助的行为,同样的,在个体差异较小的交际中,自我投射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换位思考,去体谅他人。

    然而,大部分的情况下个体差异并非我们想得那么小那么简单,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呢?这就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坑了,希望哪一天心理学家们能通力合作把这个坑完整的补好吧。

十八大专题网 | 山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 山西省教育厅 | 中国青年报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