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高职的关键。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来抓。建立青年教师成长基金,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外聘内训、外引内培,建设“双师型”高素质教师团队;依托多样化平台,深化三教改革,在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取得成功经验。
以孔红为团队负责人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将师德师风教育和培养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以“四有”标准规范教师行为,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聘请全国劳动模范为校外专业带头人、柔性引进“大国工匠”、博士生导师为客座教授,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建成了一支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该团队共有教师20人,其中公共基础教师4人,专业基础教师3人,专业教师13人,外聘企业兼职教师4人。有教授职称1人、副教授及高工职称9人、讲师职称10人,高级职称比例50%,教学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
一、依托多样化平台和项目,建成技高、多能的“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双师混编教学团队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产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创新团队建设协作联盟、1331工程等多种平台和项目,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与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拥有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德国西门子公司、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美国GE公司、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13个实训中心和2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项目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北车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等7个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实习方案、实习计划,并加强对实习效果的评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缩短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期。
利用“太重产业学院”,整合、优化校企资源,探索“校企协同六融合”运行模式,即产业经验与专业教育融合、业务发展与社会实践融合、产业发展与专项研究融合、人力资源与人才培养融合、整体战略与区域资源融合、品牌战略与社会形象融合。
构建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领域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作联盟,促进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构建国家职教团队协作共同体,与建龙集团等企业校企合作,建有特色产业学院2个,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学院“晋南模式”“建龙模式”。获评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立项2项国家级课题。分别是课题一项自动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与模块化课程开发(YB20200103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知情意行四维:课题编号2020JDSZ3130。到账经费17万元。
制定领军人才引进细则计划,引进一名领军人才徐仲山,引进产业高级工程师三名,分别是太原重型机械集团贾文强、太原第一机床厂张凤英、太钢不锈钢有限公司卢权观。
几年来,教学团队成员获得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等6个,全国电路信号系统电磁场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赛项全国第1名,技能大赛类奖项国家一等奖等12个。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6个。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等2个。
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建成共享、丰富的立体化教材和课程资源
教学团队深入工业企业调研,在分析调研国家和企业职业标准的基础上,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按照职业能力递进规律,将课程体系内容划分为不同层次、不同模块,构建与职业标准工作要求技能要求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与太重集团、SIEMENS等企业合作,以重型装备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和产品智能化应用需求为宗旨,将产业链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课程,引进企业优质课程,优化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适应不同层次生源,打破专业壁垒,以职业技能为导向,以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为目标,针对自动化专业群所对应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调试”、“操作”及“运维”3个主要环节的岗位(电气调试、设备调试等8个岗位),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提取岗位核心能力:即团队协作能力;表达、写作、交际、创新能力;传感器和智能控制技术应用能力;智能装备和生产线控制器操控能力;智能控制系统集成能力等。对应上述职业技能,自动化专业群构建了“岗、课、证”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体系涵盖“1”学历课程和“X”职业技能课程。“1”学历课程包含基础共享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基础共享课程中“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专业核心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X”职业技能课程分为“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三个方向。
“岗、课、证”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既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又符合企业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课程体系涵盖“1”学历证书课程和“X”职业技能证书课程。“1”学历证书课程包含基础共享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基础共享课程中“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专业核心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X”职业技能证书课程分为“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三个方向,每个方向分别设置了3门课程。“X”职业技能证书课程的学习以创新协会为管理载体,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
几年来,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课程3门,山西省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山西省精品课程6门。国家规划教材1部,主编教材52部。打造《单片机应用技术》、《PLC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和《模拟电子技术》三门金课,实现模块化课程开发。建成《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资源库》拥有课程资源数3481个,习题数2066个,18门线上课程和《PLC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等一批MOOC,推广到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300多家院校,在线学习者29143人。《模拟电子技术》开课4期,选课学校90所,共有4534人次进行了MOOC课程的学习,SPOC选课总人数16347人,参与互动上万人次。《单片机应用技术》开课三期,累计选课人次4001人,学员单位115个,累计互动2675次,累计日志总数161972次,资源总数224个。学院教师主编《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教材拟入选国家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三、采取多维度多层次培养培训,提升教师多样化、个性化教学方法
学院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培养培训机制,加强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鼓励教师“下沉企业、校园重塑、走出国门”,落实5年一周期企业实践制度,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以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为目标,加强技术研发和横向课题研究,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重返先进一流的本科和高职院校,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赴境外研修访学和企业调研,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教学团队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等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在课程教学实施阶段,通过问题导向法、行动导向法、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法等教学方法全面推进以学生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应对社会职业需求变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对师生教学方法和效果做出评价。教学过程全面推进能力本位法教学,同时建设更好、更完备的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服务学生终身学习。打造信息化优质课堂,推动课堂革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接生产过程,深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改革,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运用“智慧职教”、“腾讯直播课堂”、“钉钉”、“爱课程”等云平台,进行SPOC、MOOC、直播课堂开课,全面推进“信息化优质课堂”建设。充分利用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社会实践“金课”实施,进行课堂革命。开放慕课、微课等网上选课系统,联合国内外优质高校,开展跨校选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几年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取得了骄人成绩,作为山西省紧缺领域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的实施单位,在省内兄弟院校中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2019年被教育部遴选为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现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建立国家职教团队协作共同体,正在向建设国家标杆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