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形势与政策》 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 2022-07-22 14:25:1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形势与政策》 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形势与政策

课程代码

0610028

适用专业

全校各专业

课程类别

公共基础课

课程类型

A类

课程性质

必修课

36(前四学期每学期8学时,第五学期4学时)

学分

2(每学期0.5学分)

理论学时

36

实践学时

0

开设学期

1、2、3、4、5学期

前导课程

本课程为各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国内、国际形势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学生掌握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与热点,了解党和国家路线、政策、方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课程概述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必须把自己的发展融入到国家、社会发展之中。形势与政策教育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是当代大学生看中国、看世界的窗口。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目标

我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结合我院的“四有新人”培养目标,制定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三个目标。

(一)知识目标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通过理论学习,形成开放式的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形成观察和分析形势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解、贯彻执行政策的本领。

(三)素养目标

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而发奋学习,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课程设计

1  课程的设计与内容

序号

学习单元

学习目标

学时

1

加强党的建设篇

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知识学习

2

2

经济社会发展篇

掌握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新的动态及有关政策

2

3

涉港澳台事务篇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理解相关政策

2

4

国际形势政策篇

把握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2

说明:本课程开设在第1-5学期,总学时36,前四学期每期8学时,第五学期4学时,在动态中把握不变的规律,确定4个教学专题。

五、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升学习兴趣,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因此, 根据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积累的经验, 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主要如下:

(一)专题式教学法

教学专题的选择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主要依据, 根据每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将教学内容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的建设与国际等专题。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专题, 一般选择4个专题进行教学。针对自己选择的专题内容教师课下认真准备, 在课堂上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并对重难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这种教学法可以对专门的问题进行“聚焦”, 通过分析现象揭示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参与”了教与学的过程。在“形势与政策”课施行参与式教学法的过程中, 通常使用的主要有主题发言法、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即兴讲演、双向提问、设问法等参与式创新教学方法。譬如,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生“3分钟发言”, 让学生围绕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阐述自己对该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然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激发式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新闻播报法”

“新闻播报法”就是在讲授专题前预留10分钟让学生做时事新闻播报。新闻的内容是最近一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由学生课下收集资料、整理、制作成ppt, 上课时学生充当播音员和评论员, 走上讲台进行新闻播报和评论, 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总结。老师根据学生播报的内容, 结合本专题的教学目标, 进行适当的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这种做法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让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与讨论, 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运用和组织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从列举具体实例出发,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通过分析具体实例对原理加以论证说明, 来推导出所要阐明的理论原理。这种教学法能促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更多的关注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 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契合点,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利于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六、教学原则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设计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时效性原则

紧扣当前的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要点,引用最前沿、最权威的观点为学生解读最新的形势与政策。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提高学生准确判断形势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时局观。

(二)针对性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自我效能感低,普遍爱玩、好动,学习兴趣不高,实用价值至上,缺乏明确的是非辨析意识,但充满个性,接受新观念能力强。针对此特点,我们采用专题讲授法,小组讨论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传播新思想、新理论、新精神。

(三)综合性原则

形势政策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既要突出理论观点的讲解,也要加强典型案例的分析;既要调动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也要挖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体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将第一课堂和第二、第三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七、课程考核

(一)考核框架:

采用过程考核和结课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把课程考核由重知识考核改为重能力、重素养、重日常的考核体系,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纳入全程化的考核范围。学生最终成绩(100%)=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

2:考核成绩占比

序号

考核方式

权重

评价依据

1

平时成绩

60%

考勤、课堂表现(包括听课情况、回答问题)、课堂测验、笔记记录等

2

期末成绩

40%

选取在线开卷考试、撰写小论文、随堂卷面测验等形式,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考核说明:

考核要充分考虑本课程特点,主要考核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本课程为考查科目,考评将重点放在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考评,结合课堂表现、活动表现等综合观察。

八、课程资源

(一)教学团队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与国家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注意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教与学、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关系;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与本课程学习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教学以学生为本,教育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学团队要经常进行集体备课、教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业务水平,积极了解当代及本校大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情况及其思想特点,对症下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材及参考资料

本课程选用教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由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政工作司委托出版。

1)《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2)《时事报告》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主编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政工作司委托出版。

(三)学习网站

新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

(四)其它资源(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资源、教学元器件、教学模型、视频等)

《时事》VCD高等教育音像出版社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思政部形势与政策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