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山西日报对我院“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进行报道。
原文如下:

发挥专业优势 践行“螺丝钉精神”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的故事
通过机制创新搭建制度保障体系,依托专业优势构建特色服务矩阵,深化校地融合培育文明实践生态……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将弘扬雷锋精神融入学校发展、政策宣传、基层治理和民生改善等方方面面实践中,交出了一份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亮眼答卷。
志愿服务体系优化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您的收音机有什么问题?我们来帮您检查一下。”3月12日,学院“青春之光”志愿服务中心联合旱西关东社区,在龙潭公园开展了一场家电维修志愿服务活动。前来寻求帮助的居民络绎不绝,居民王奶奶感慨道:“我们老年人舍不得扔,又不会修,这样的志愿服务真是送到了心坎上。”
“近年来,山西工程职业学院‘青春之光’志愿服务中心通过构建专业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网络,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志愿服务队为目标,实现了从‘零散活动’到‘系统服务’的转变。”学院团委书记许风虎说。“青春之光”志愿服务中心以学院两校区驻地的城乡社区为主要实践地,以“结对共建—需求对接—精准服务—能力提升”为基本路径,带领全院各级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实践服务。“青春之光”志愿服务中心赴桃园北路东社区、三桥养老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旱西关东社区、龙潭公园等单位不定时开展“靓丽星期五”创城创卫活动、禁毒宣讲教育等志愿活动,为居民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丰富居民的生活。据统计,“青春之光”志愿服务中心目前注册志愿者有16346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数26877.6小时。这些实践表明,示范点通过细化服务场景,真正将雷锋精神转化为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暖心工程”。
数智赋能乡村振兴
需求导向与服务创新结合
2月20日,在长治市高素质农民培训持证返乡农村创新创业者培训的课堂上,来自全市各乡镇的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骨干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电小美助农智囊团”成员原文涛、钮济莉、郭菲三位老师的讲解。剪映操作入门、抖音推广运营、带货短视频剪辑……这些新鲜实用的课程内容,为学员们打开了通往数字农业的新世界。
“我们可以利用手机把家乡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啦!”一位参训学员兴奋地说。为期两天的培训,学员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动手实践,为借助新媒体工具发展壮大自身产业积蓄力量。
而这,仅仅是“电小美助农智囊团”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据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负责人原文涛介绍,在科技与服务的融合中,学院经济管理系“电小美助农智囊团”示范点探索出“乡村振兴+数智服务”的新路径。团队5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利用闲暇时间,为广大农民朋友和村干部们,开展电商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创业指导、农产品直播售卖等一系列义务助农活动,参与人数500人次以上。开展助农活动以来,团队成员先后多次下乡,手把手地教他们拍照、剪视频、建账号、开直播,为贾庄村村民提供常态化帮扶。以贾庄村特色农产品“甜糯一号”玉米为核心开展的农产品直播,累计场观4万余人次,曝光近24万次,最高在线人数4000余人,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示范点还通过搭建“晋享山工——助农展销平台”,提供系列免费助农课程资源,帮助农民掌握新技能,这正是雷锋精神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
品牌化建设与“螺丝钉精神”深度融合
“在当下,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希望大家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3月6日下午,思政部教师刘沈阳在学院经济管理系做了题为“学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的专题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听完讲座,不少同学表示,自己对雷锋精神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这次讲座是学院“锋行时政”志愿服务队又一次成功实践,不仅生动地传递了理论知识,更是将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与“螺丝钉精神”深度融合。山西工程职业学院组建多支特色服务队,打造了“锋行时政”“红色螺丝钉”“红马甲”“机械匠心志”等多个志愿服务品牌,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学院思政部以“锋行时政”品牌为引领,构建了“理论宣讲—实践育人—社会服务—精神传承”的立体化育人生态,主动承担学院党团培训、校企合作党团共建、乡村振兴宣传工作,每年义务宣讲30余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馈。电气工程系依托“红色螺丝钉”志愿服务品牌,定期开展社区安全隐患排查、用电知识科普等工作。“红马甲”志愿服务品牌依托计算机工程系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电子产品义诊、设备维修、软件安装、视频剪辑、网络布线、IT知识科普宣讲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以“零距离”服务帮助广大师生和群众跨越“数字鸿沟”。机械工程系立足“机械匠心志”志愿服务品牌,构建“专业赋能+实践育人”双轮驱动模式,开展技能传承、职业启蒙、社会服务三大特色实践,服务师生群众1200余人次。学院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形成示范效应,将雷锋精神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文明符号”。
“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的建设,不仅印证了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更彰显着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智慧。随着学院各示范点创新实践向纵深推进,雷锋精神将持续赋能基层治理,通过社区服务精细化、乡村振兴特色化等路径,生动诠释新时代模范阵地的社会担当。(韩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