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正文

新闻动态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8-09-26 17:01:04 点击: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2年,是山西省最早建立的5所中等技术学校之一。2001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由太原冶金工业学校升格改制为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对国家示范建设院校的项目验收,成为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启了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60余年来,先后为国家建设发展输送了5万余名优秀技术人才,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技术骨干、工匠大师从这里脱颖而出,奔赴祖国各地,为祖国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2014年山西省第二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A”等。

学院现占地面积800亩(含共建用地600亩),校舍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教职工361人,其中专任教师274人,在校生7658人。目前设有冶金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管理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汽车与轨道交通系、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基础部、思政部、成教部等8系3部,开设有43个专业,其中国家级示范专业4个、国家重点专业5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专业2个,现已建成了与国家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的专业体系。

学院拥有各类实训室(基地)68个,其中国家重点实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13个,建有美国GE自动化实训室、德国西门子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实训中心、工业机器人实训室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551.3万元,生均仪器设备值1万余元。建有校外实训基地55个。

学院遵循“服务社会、促进就业”的办学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水平显著进提升,先后荣获“全国职教先进单位”、“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和多项省级荣誉称号。

1.办学基础能力

1.1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财教[2014]352号)文件,“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是指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50305高等职业教育”中,地方财政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用于支持高职院校发展的经费,按全日制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折算的平均水平,因此年生均财政拨款计算所用数据为“公共财政预算高职教育经费”的数据。我院2016-2018年度生均财政拨款情况分别为7400元、7800元、8000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4年,财政部、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和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根据文件要求,山西省出台了提高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的政策文件,建立了高职生均拨款制度,确定生均拨款标准2015年达到9000元,2016年达到10500元,2017年达到12000元。我院目前生均拨款与文件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1.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我院历来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坚持对教学仪器设备进行大力投入,采取学院自筹、校企合作及企业捐赠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每年都对实训室进行新建、改建及扩建,添置或更换实训设备。目前我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9551.3万元,以在校生7658人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1.25万元/生,远高于评估标准,但是由于近两年来学院招生数量增加,导致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较2016年的1.3万元/生反而有所下降。

1.3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我院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为18.47平方米。由于历史原因,我院地处市中心,占地面积有限,四向无扩展空间,致使生均面积较小,制约了学院的发展。我院目前正积极探寻合作办学及兼并重组等途径,以图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1.4信息化教学条件

我院已建成全覆盖的校园网,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达4110Mbps,其中学院办公用出口专用带宽110Mbps,学生公寓区出口带宽4000Mbps。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10000Mbps,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园,网络信息点数945个。教学用终端计算机2613台,百名学生数字资源总量1339GB,上网课程49门。信息化条件较上次评估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较好地满足了全院师生的教学及办公要求。

1.5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多年来我院重视实训室建设,已建成各类实训室68个。在招数人数逐年上升的情况下,我院积极增加实训室及实训室工位,实践教学工位在2016年1723个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14个达到2937个,生均值由2016年的0.28个增长至0.38个。我院各专业均实行2+1模式的教学。第2-4学期每学期平均为19周的教学周,其中专门的实践教学周5-6周,各专业的各班级经过合理安排、轮换使用实训室,生均0.38个实践教学工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除此外,尚能满足一部分理实一体课程在实训室上课的需要。

2.师资队伍建设

2.1生师比

学院充分注重师生间学习互动,鼓励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我院近年来每年都从高校引入数十位硕士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数从2016年的247人增长至274人,其中专业教师为170人,学院另聘有近百位校外兼职教师。若按兼职教师每授课160学时折算为一位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6:1。合理的生师比保证了学院教师有充足的精力与时间开展好教学、科研工作,并站在学科的前沿思索教学,探讨改进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2.2“双师型”教师比例

2016年自评报告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是存在的问题之一。为解决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的问题,学院重新修订了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办法,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至少有六个月的企业实践锻炼,同时要求各系每个学期都要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学院已经与山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山西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江苏汇博机器人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利用企业的生产环境培养教师,目前已经派出多名专业教师进入以上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近年来,我院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双师型”教师数由2016年的124人增长至132人,占专业教师人数的77%。

3.专业发展能力

3.1课程开设结构

学院“纯理论课”(A类)、“实践+理论课”(B类)和“纯实践课”(C类)三种课程的课时比例为1:1.61:1.43。通过对我院 “纯理论课”(A类)、“实践+理论课”(B类)和“纯实践课”(C类)比例的分析可见: B类、C类课的比重明显高于A类课,主要原因是学院重视课程改革,积极推进理实一体课程建设,要求各专业课程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原则,依据岗位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围绕岗位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实现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的耦合,确保实践教学总学时大于50%。

3.2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多年来我院与多家省内外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利用企业优质的生产及实训条件建立了55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17学年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实训达1510000人时,生均197学时。

我院是一所具有鲜明冶金特色的学院,各专业均依托冶金生产、建设、管理而设。冶金企业现代化、自动化程度高,生产环境具有高温高速、污染较严重的特点。对安全的要求也远高于其他行业。上述55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全可以满足所有学生认识实习的要求。也基本可以满足大三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除此以外,物流、采矿专业的校外基地还可以满足大一、二全部学生跟岗实习的需求;冶金、分析化学专业的校外基地可以部分满足大二学生跟岗实习的需求,能够有效地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实习实训效果。

3.3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

“订单式”人才培养对于高职教育实现从传统教学体系到现代教学体系的转变,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解决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并已逐步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学院努力寻求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机会并积极探索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近年来学院与山西建邦集团、交城义望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7年毕业生中有176人为“订单式”培养学生,分布在生产过程自动化、电气自动化、冶金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机电一体化、材料工程技术等专业。这些“订单式”毕业生已奔赴订单企业,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3.4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学院推行“请进来”战略,从专业相关的企业中请来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任务,2016-2017学年累计授课13061课时,支付兼职教师课酬从2013年的6.77万元增长到56.47万元。需要说明的是,在我院的兼职教师队伍中有许多是我院的毕业生,他们无偿为学院辅导学生顶岗实习。

3.5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学院关注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德国西门子自动化公司及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的实训设备,改善了学院的实训条件,使学生在校学到的技术毕业后可以直接应用。2013-2015年期间为学校提供了价值2476.7万元的硬件实训设备及配套软件,这些硬件及软件都是当前工业生产中的主流产品,极大的改善了学院的实训条件。目前企业捐赠的设备能完全满足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训,因此在2016-2018年期间我院未接收企业捐赠。

3.6专业点学生分布

学院目前开设有43个专业,其中26个专业有在校生,平均每个专业有学生294人。人数最多的三个专业是电气自动化技术1113人、机电一体化技术826人、软件技术专业768人;人数最少的三个专业是安全技术35人、智能控制技术46人、有色冶金技术专业54人。这体现了我院近年来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分析人才就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开设专业不再以为冶金行业服务为主,而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主。今后将适当增加第三产业专业,进一步均衡专业点学生分布。

3.7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学院有在校生的专业数为26个,其中有24个专业为当地支柱产业相关专业。主要专业类有冶金、电气、机械、建筑、计算机、汽车,轨道交通,这几类专业的人数为6897人,占在校生总人数比例为90%。学院主要专业与山西冶金、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匹配度持续增强,这表明学院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是相吻合的。

3.8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近年来,我院生源较为充足,考生报考我院较为积极,每年基本上能完成招生计划,在校生规模稳中有升。2015-2017年招生计划分别为2100人、2410人、2050人,录取人数分别为2233人、2159人、1881人,招生计划完成率分别为106%、90%、92%。

从统计数据来看,招生计划完成率近二年来不到100%,原因有二:

一是来高考人数减少与招生计划增长,使得高职院校生源普遍减少。近年来随着适龄人口的下降,高考生报名人数逐年减少,但招生计划却在逐年增加。在使高校录取率逐年增长的同时,也使得部分高校出现了招生困难,尤其是高职院校生源竞争加剧,部分地市、民办院校生源困难加剧甚至不能完成计划。我院虽然能较好地完成招生计划,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

二是生源受行业发展影响明显。之前学院是一所以冶金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曾经所有专业均围绕冶金行业生产建设实际需要设置,毕业生也主要服务于冶金行业,学院与行业的依存度极高。冶金行业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从2011年起进入低增长时代。由于冶金企业布局不尽合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严重,使得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发展的自身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控使得整个行业进入调整期,“去产能、控产量、稳市场、防风险、增效益”成为行业的主要任务,多数冶金企业经营困难,新增人才需求量减少。高职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行业的不景气会直接到影响考生的报考积极性。再加上媒体对煤炭、冶金行业去产能情况的渲染,使得部分生源出于对未来就业状况的担忧而放弃报考。2016年招生计划完成率为90%就是主要因为受到行业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学院已吹响人才供培养给侧改革的号角,从专业设置入手推动学院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十三期间学院将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紧跟山西产业振兴、调整升级、转型发展的步伐,积极发展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按照对接产业、按群建设、做强做特的发展思路,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改造传统专业,科学设置新兴专业,重点发展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服务业等紧密对接的特色和品牌专业。2017年学院新设置了工业机器人、大数据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2017年招生计划完成率回升到92%。

4.人才培养效果

4.1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2015年至2017年我院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分别为88.83%、72.3%、39%,呈逐年下降趋势。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2015年以前我院严格执行“双证书”制度,在校学生必须取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因此2015年以前的毕业生职业资格获取率基本上能达到100%。自2015年后半年开始,采取学生自愿的方式报名,有部分学生考虑到就业方向,不再考取资格证书。二是国务院取消了一部分职业资格证书,我院部分专业无证可考,例如物流专业的物流师等。

4.2毕业生直接就业率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作为工作重心,一方面抓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一方面抓毕业生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小微企业就业。纵观2015-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良好,直接就业率分别为83%、89%、83%。

由于受冶金行业去产能控制政策的以及来我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双重影响,学院2015届毕业生需求数量与质量较往年前明显减少,毕业生就业率与上一年度相比,下降了4.7个百分点。

针对省内有效需求不足和冶金行业新增岗位有限的实际情况,学院在稳定原有就业网络的基础上,把新市场开拓重点放在新兴产业上,开拓稳定了吉利新能源汽车、青岛海尔、方正集团等一大批新的用人单位。同时创新思维,积极与省人才市场、中小企业局、太原青创等建立密切联系,获取就业信息;利用互联网招聘平台,吸引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6届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已提升至89%,今后学院将一方面继续积极开拓新兴就业市场,另一方面将紧贴我省转型综改需要,科学设置专业,提升专业与产业、行业的契合度,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4.3毕业生就业去向

学院毕业生一直以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为。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主旋律。以我院2017届毕业生为例,有44%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这与学院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相符合,为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同时,学院积极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与省内知名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为学院毕业生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是依托企业就业,合理分配人才资源企业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为历届毕业生就业主战场,以学院2017届毕业生为例,在企业单位就业占比为98%,其中中小企业就业占比为34.8%,大型企业就业占比为62.8%。为了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学院一方面加大与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沟通联系,提高企业单位参与双选会的频次,增加参与招聘会企业的数量;另一方面,对一些知名企业进行走访,并建立长效联络合作机制,使招聘会岗位质量有所提升。

三是行业分布呈现多样化,重点行业保持较高流向。学院毕业生行业分布日趋广泛,覆盖了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等多种行业;从主要流向行业来看,毕业生主要流向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一行业结构与学院以冶金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管理等专业为主体,工、管、艺术类专业基本覆盖冶金企业生产、管理、销售各个环节的特色专业体系相符合。今后,学院将继续坚持走“集约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办学之路,为增强毕业生在相应行业领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强大的保障。同时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面向中小企业、面向重点企业就业。

5.社会服务能力

5.1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

5.2技术服务到款额

2016年自评报告中技术服务能力不足是我院存在的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个问题,学院成立了8个科研团队,并通过“山西省人才引进百人计划”从澳大利亚卧龙港大学引入1名工业机器人高级人才,作为机器人专业的领军人物,依托我院投资500万元建成的智能装备与工业机器人工程中心,带领机器人专业团队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学院加强产教整合校企合作,依托我院牵头的冶金职教集团,广泛联系各成员单位,针对冶金企业去产能、降能耗、提品质的迫切需求,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学院还通过绩效工资改革激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去,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经过两年来的努力,2017年横向技术服务实现了零的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达66.4万元。

6.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6.1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评估各项数据,学院进行了认真严谨的分析,发现目前学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纵向科研能力还不够强,二是专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6.2解决办法

为解决纵向科研能力不强的问题,学院制订了教学科研管理办法,优化科研经费使用方法,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自然基金等科研基金项目,并且鼓励新进教师将硕博期间的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带着课题去进修。

为优化专业结构,学院制订了专业调整办法,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生源素质的变化状况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努力使开设专业紧贴市场、紧跟就业,将学院打造成柔性动态的人才培养“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