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丰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或者简化开设,或者是静态化教学,这都极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公共课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如存在静态封闭的痼疾,其课程模式、课程标准、教材个性不明显,考核方式没有本质的突破。为此,必须改革公共课的教学,实施动态教学,打破千校一面及各个专业同一的状态,开发有特色的公共课;打破同一性的静态化的教学态势,进行动态教学姿态的改革;随着专业课的变化进行相应地调整;不断创新。
[关键词]高职公共课动态教学建设
[作者简介]卢文丰(197 5一),女,湖北黄石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广东江门 529000)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再次重申一个原则:教育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感受能力,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2005年举行的“正规教育中共同价值观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有学者指出:应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科学,而且需要智慧;不仅需要技术,而且需要精神;不仅需要经济,而且需要人文。新时期和未来职业教育已不再以实现政治目的或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而应逐渐转向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它不仅关注人的分析、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而且更要关注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人的个性。所以,高职人才的培养不能一味片面地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必须把高素质、高技能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两翼。而高职公共课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目前,高职公共课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职公共课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建构一种动态的教学形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一、高职公共课动态教学建构的必要性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是由各教学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安排,公共课处于“被安排”的状态,以至于高职院校的有些技能型专业过于“自我”,存在忽略“人文”强调“物化”的倾向,即偏于专业知识和能力训练,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公共课教学。诚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要传授职业知识、训练职业能力,但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也必不可少。高职只有重视公共课教学,才能使其培养的学生既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
高职公共课“被安排”的状态所导致的课程体系的褊狭必然会导致其精神品质的矮化。高职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强调“工学结合”的“技术训练”,如果这样,长此以往,高职就会沦落为培养制造型人才的摇篮,“最好的高技能人才一定是德才兼备的人才,高超的技艺获得的是高超的境界”。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公共课进行动态建设,使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有思想、有文化品位的创造型人才。
高职教育从逻辑层面上分析,在当代经济社会条件下具有两个功能:“第一,个体的个性化功能,即培养具有独立健全人格、个性、兴趣、才能的独特、差异发展的个体;第二,个体的社会化功能,即培养具有沟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促使个体社会政治化、身份社会化、文化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的功能。”这种职业教育固有的功能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公共课教学,并且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学生个体发展和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公共课程,摒弃那些静态固化的课程和课程内容。
教育专家徐国庆曾针对职业院校轻视文化课的现象尖锐地指出:“任何一种教育,如果忽视对学生心智的开发就不成为一种教育。教育的真谛在于挖掘人的潜力,启发人的心智,形成人的智慧。如果教育被扭曲为简单的技能练习,那就与动物训练无异。”同时,他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指出:“工作过程不仅仅是个操作过程,它首先是一个社会过程;职业教育不仅仅要培养个体的工作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能力。”
“如果我们将职业教育仅仅理解为就业教育,则教师为学生的就业而教,课程为就业而设;如果人们通过其他途径同样能够就业,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存在依据。虽然接受职业教育能让学生顺利就业这没有错,如果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就业,未免过于功利。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有两个层次:一是必须让学生毕业后学会或掌握一技之长,这是第一位的;二是还应该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比较高的文化品位,比较丰富精神世界的人。”“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受过职业教育的人,能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二、高职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职公共课教学存在静态封闭的痼疾。社会需要人才具有的能力包括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生、事业生涯设计的远景规划能力等。但高职学生在这些方面却有所欠缺,这反映了高职公共课在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方面存在静态封闭的痼疾,因此,公共课亟待建构一种与社会发展同步或超前的动态教学模式。
2.高职公共课的课程模式、课程标准、教材个性不明显。目前,许多高职公共课的课程模块、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还处于较为粗放的状态,难以突出个性。没有精细地用动态思维考虑不同专业或专业群对各门公共课的不同要求及学生的特点、现状、可持续发展要求等。根据高职教育的应用性特点及学生的接受特性,公共课“同时承担着双重功能,一方面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要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提供支持”。由此,公共课“由两个基本模块组成,基础模块与应用模块:其中基础模块主要为提升学生文化素质服务,基础模块各专业的学生相同……应用模块主要为专业课学习服务,因专业不同而不同。”但事实上,这种动态的区分度在高职公共课的课程标准、教材等方面都没有准确地反映出来。
3.高职公共课考核方式没有本质的突破。公共课考核往往只在形式上做了些变革,但还是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同的公共课考核方式也趋同,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考核,同时,对不同课程、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也难以做到细化的分层分类考核。高职公共课应尝试多样化的动态性的课程考核方式,做到过程考核和终极考试(或考查)相结合,可以采取设计策划报告、书面答卷、社会调查报告等形式。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评,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创新考核方式。构建高职公共课文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长、实践创新精神和能力、组织活动表现、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改变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质量的知识质量观。
三、高职公共课动态教学建构的对策
目前,高职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无论是一个学校中的各个专业之间还是各个学校之间基本都处于同一化的状态,这极不利于高职人才个性化的培养。建构高职公共课动态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打破千校一面及各个专业同一的状态,开发有特色的公共课。高职院校应开发结合国家要求、地方特征、学校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差异的公共课。如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结合侨乡爱国爱乡的道德修养教育课“侨乡精神今昔”;结合地方特征开设了“江门侨乡文化研究”课;根据珠三角产业快速升级开设了“珠三角创新创业教育”课等。
2.打破同一性的静态化的公共课教学态势,进行动态教学姿态的改革。这其中涉及公共课应怎样呼应专业课并深度融合专业课,怎样在专业人才培养上与专业课形成合力;公共课不仅是要走进课本,还要考虑怎样带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怎样使公共课课内、课外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课程教学方式也要改革,静态、抽象地学习知识是导致学生知识多而能力弱的重要原因。
3.随着专业课的变化进行相应地调整。高职专业课的教学应遵循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度,学生学习特性与课程实施的吻合度的“三度”原则。解构学科体系,重构行动体系课程模式,创新以项目、产品、案例、任务、设备等为载体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建构符合职教特点和规律的课程体系。因此,公共课教学要贴近这种专业课建构的路向,不能我行我素,应根据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特性,体现其中的创新、合作、敬业等人文要素和品格要求,并与专业课同步,打破知识本质观。公共课教师要适时参与所授课程所在专业的专业建设,要把自己所教的公共课纳入专业课的系统中进行教学,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和职业岗位采用课程活动本质观的转变。尽量将必要的知识教学与学生将面临的职业活动,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及环境作适度适时地调整,和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同步发展,体现“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
4.高职公共课不仅要不断创新,并且要把创新课程作为公共课开发的重中之重。人的素质包括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艺术审美五个方面,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传统丁业社会的结构正在变革,专业和职业并非终身对应,个人的职业身份正在不断模糊,学习相关专业的人转工、转行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机构、组织也时常处于变化之中,市场、科技风云变幻,创意创新迭出。一个人一生奉献一个行业或机构可能性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以自雇、创业、个体、中小企业的形态进行着他们的职业生活。机构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而创业的机会在不断增加。高职教育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也不应忽视营造创业的教育教学氛围,构建创业的教育教学体系,让学生将来能自己制造工作机会。
有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在世界范围内为20%,在我国范同内为10%。而在广东省,这一数字仅为1%。这反映了高校的教学方式和对师生的评价体系依然缺乏创新创业的因素,甚至抱残守缺。本该开设的或用创新方式开设的课程缺位,相应的师资匮乏。而英国的大学生却很热衷于创业,其重要原因在于多数学生接受过相关的创业教育,他们对创业并不陌生,对创业也没有太多的畏惧。其实,高职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创业所需要的相应性格特质和能力都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在公共课进行创新的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注重其他课程的创新教学元素和创新课程的开发。在创设专门的创新、创业类公共课的同时,其他课程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总之,高职公共课的教学要设计成职业岗位性和专业性的任务,其组织规律要与学生的学习规律、教育规律结合起来,使其具有职业特色浓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社会成长、文化素质提高,并可实施的动态品性,使公共课的教学形态实现从“教师讲”到“学生说或做”的根本转变。
[注释]
①王文槿.教科文组织和部分国家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简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13.
②姜大源.职业教育思想的功能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9):4.
③徐平利.什么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57
④王川职业教育功能研究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8(9):5
⑤徐国庆.只要会做就行了吗[J]_职教论坛,2006(7):1
⑥卢洁莹.社会转型背景中职业教育价值定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118.
⑦杨黎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亟需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高等职业教育,2008(1):4.
⑧杭国英,平若媛,龙阳.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8(10):82.
⑨张健.高职“质量工程”建设的关节点[N].中国教育报,2009一02—13
⑩陈彬.1%折射创业教育缺陷[N]科学时报,2009—03—20
原载于:《教育与职业》
2010年4月中第11期
转载自高职高专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