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什么很重要?
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2006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世界各地的竞争力排名,在125个经济体中,经济高增长的中国排名下跌6位至第54位。中国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新技术参与度较低,而排名上升的国家,如瑞士、印度,其首要原因就是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表现卓越。
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们的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率都不高。国家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算过一笔账:我们卖给国外销售商一台DVD是32美元,但成本要18美元,还要付给外国专利费13美元,我们只能挣剩下的1美元。其他如电视、手机、mp3等白色家电的情况与此类似。中国的GDP总量虽然已进入世界经济大国的第一集团,进出口贸易额也突破了1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欧盟,但实际收入和效益并不高,原因就是缺乏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还处在一个以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换取外国技术和外贸收入的阶段。随着国际产业和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成为技术的竞争,以及中国产业升级与发展对先进技术需求的快速增长,如果不加强自主创新,继续依靠大量引进国外技术来提高产业水平,不仅要付出更加巨大的成本,而且还将会丧失竞争的先机。
美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长盛不衰的经验,就在于他们把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视为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大学不仅聚集了最优秀的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而且每年数百亿美金科研经费中的70%以上都用于基础研究。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是应景之需,而确实是我国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2我们的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吗?
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为32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6位,可是创新综合指数在世界上排名第28位,属中等偏下的水平,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够强。当然,就国家而言,在科技政策法规、科技投资体制、科技管理制度、科技人才政策等宏观管理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大学的人才培养是否也值得反思?目前很多大学都有扩大招生规模的激情,但缺乏注重教育和学术质量的理性。作为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大学,面对不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自主创新人才的数量缺乏和质量不高的严峻形势,有责任从自身寻找原因。
2005年,钱学森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对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以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许多老师只懂讨论第三流的问题,学生不会钻研出第一流的学问”,“中国高校的学术风气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时候,否则中国科技的发展将至少退后20年”。两位科学大家发出的是恨我不争的逆耳忠言。在2006年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我们的大学校长也发出了同样振聋发聩的声音。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在论坛上质疑:近些年来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大学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创新人才的?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是否也存在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大学怎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创新能力再生的空间?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树国校长坦言道:“我是研究机器人的,希望机器越来越像人,但作为校长,我担心把人培养得像机器。”
大学密集生产科技知识和集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组织属性,使大学成为承担发展国家科学技术之重的脊梁。可是有多少大学有这样清醒的使命意识?我们的研究型大学总数不少于美国,有相当数量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树立的还是一流大学的目标。可是我们不少大学热衷于什么呢?一方面批评国家对大学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却借贷巨款圈地盖楼。我国不少大学校园的建设程度已经超世界一流,但研究团队水平、研究设备条件、研究课题和成果层次等,整体而言还不如美国第二、第三层次的大学。如果这几年我们的大学拿出几分之一修园建楼的资金和积极性,投入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去,中国大学或许会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景象。
有专家指出,当今中国的大学最需要“三创”,即创意、创造、创业。如果科研水平不高反映的是我们在培养人才“能创造”方面存在问题,那么,我们的大学在培养“有创意”和“善创业”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乐观。“有创意”首先必须有思想、有主见、有批判和独创精神,但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不利于“有创意”人才的培养,一定程度上还可能会扼杀大学生有待开发的“创意”潜质。关于“创业”我们的问题也不少。如果我们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中有5%至6%的人具有自主创业能力,而每个创业者如果可以平均吸纳20至30名大学毕业生就业,那么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基本上可以得到缓解甚至解决。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自主创业的能力,不少人甚至连创业的意识和勇气也不具备。仅有就业的意识,没有创业的能力,可以说也是大学教育质量不够高的一个现实。而享有盛名的微软、雅虎、Google等公司,最初都是由美国的在校大学生创办的,比尔·盖茨、杨致远、拉里·佩奇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仅在旧金山湾区就有247名毕业生创建了一大批诸如Intel、Inktomi、Chiron等著名公司,为该地区创造了难以计数的财富,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的大学普遍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此,美国大学就不一样,他们不仅关心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能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针对这一具体明了的培养目标,普林斯顿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有的放矢、有依可循、有据可查。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的大学还有一个理念需要更新:大学不仅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力输出基地”,还应培养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于自主创业的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应当体现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设计科学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在培养模式的设计方面,大学总体上应该在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
教学制度的设计及其改进。我们的大学在教学制度方面有三个方面可以有所改进。一是采用学分制。学分制不仅只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办学理念。在美国不少大学,如果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所有主修都不满意,经教师指导、学校相关委员会批准,还可自己制定一个主修计划。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兴趣和个性正是学生今后创新的前提。二是建立暑期学制。为一些求学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大学无论师生都很重视暑期学制的利用。三是本科生参与研究。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无不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将之作为一种必要的人才培养制度,并设有表彰本科生优秀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美国大学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社会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创新性,与我们大学生的一些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他们的研究从选题立项,到研究实施、成果鉴定都严格按科研程序进行,因此,大学生从中受到的科学研究训练也是完整的。
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其改进。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十分重视通识课程的作用。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开设了几十门之多的艺术课程,一方面满足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开阔和培养形象思维、陶冶情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从紧张的理工科学习中放松精神和情绪,从而更有利于科学创造。美国大学也十分重视创业课程的作用。据调查,37.6%的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23.7%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38.7%的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关于教学方法,美国大学特别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如1999至2000学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开设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52%的课程为8名以内的学生开设,75%的课程为15名以内的学生开设。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同时,他们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MindandHand(动手动脑)既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也是他们的课程模式。
人文环境的营建。其一,重视“追求科学、崇尚真理”和“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文化的营造。大学应使大学里的学者和学生热爱学问、忠诚学问并献身学问,这既是大学的本分,也是大学对国家负责的资本。然而,我国不少大学缺乏这样一种以科学为己任的使命意识,更没有将严谨治学作为研究科学的第一要务,浮躁、急功近利,媚上、媚钱和媚俗。在这样一种缺乏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缺乏以科学精神为人类和国家作出贡献的使命文化的环境里,能有几人安于做真正的学问和科学研究?其二,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的营造。美国耶鲁大学雷文校长被问及中国学生有什么缺点时说:“中国学生太听话了。”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质疑和批判的人文环境。大学正是有不同学术思想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锋,学术才获得发展的条件,学生才能从大学及教师中获得学术应有的精神。早期的清华大学能培养出一批如钱钟书、杨绛、季羡林、费孝通、曹禺、吴组缃等名家大师,也得益于其容忍“狂生”的包容文化。其三,重视培育大学竞争意识的文化营造。在美国不少大学都有自己竞争的目标,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是彼此竞争的“劲敌”。大学之间的竞争不仅激发大学的生机、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学生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我国大学包括某些著名大学当前的问题是,不仅缺乏与世界优秀大学进行人才竞争的实力,更缺乏与之竞争的意识,尤其在人才问题上各校之间似乎保持着高度的友谊,彼此极少有人才的竞争和流动,这种状况对一流大学的建设并非有利。
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
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正因此,美国耶鲁大学的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都要骄傲地告诉新生:在耶鲁,教导你们的教师都是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国际级领先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知识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指导方面,更在于由他们带给学生的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严谨做学问的精神和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由他们形成的知识至上、真理至上的优良教风和学风。
对照我国大学,有学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不少老师已经沦为教书匠,教学不是智慧的启迪,而是程式化的知识灌输,机械地记住结论。更严重的是,我们既缺乏一批把追求科学、追求创新视为自己学术生命的高水平的学术领袖型教师,而且缺乏美国大学那种把发现、培养、扶植优秀学生视为教师天职的教师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科带头人缺乏,教风和学风不良,教育理念落后,教师人事制度刻板,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明智的大学领导者,必然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摆到学校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位置,必然集中优势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与发展。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否则大学以及“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都失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