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
发布时间: 2015-10-22 09:19:5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转载   浏览次数:

 

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各类人才培养中规模最大的一类。为了提高这一类人才的培养质量,首先需要研究和解决培养定位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分类和定位

人才培养的分类和定位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前提。学校办教育,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再搞清如何来培养,这是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前者要解决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并由此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后者要解决教育教学的方式和培养途径问题,也就是用什么方法、由哪些途径来实现培养目标。评价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是评价这两者的符合度。   

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党和国家明确要求教育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种塔形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相适应。高等教育系统对这样的培养任务要有明确的分工,各类高校要有自己合适的角色与正确的定位。其中的塔尖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应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的研究型大学和省属研究型大学来培养;塔中部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应主要由其余本科院校来培养;塔下部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应主要由高职、中职院校来培养。以上只是类型之分,没有优劣及高低之分。每一类高校都有本群体中的一流,每一类人才中都有优秀与平庸之分。

    以上三种人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术型人才,即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从一般研究人员到中科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谋取利益的人才,从一般技术员、工程师到工程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应用型人才侧重知识应用与技术创新,与工程实际和社会实际问题“短兵相接”,从而能够在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在增加,需求层次在扩展,培养阵营在扩大。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绝对多数。

    对应用型人才可以进行进一步划分。从层级的角度,可以分为三层:基础层次技能应用型,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中级层次知识应用型,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专业培养;高级层次创造应用型,主要由国家及部分地方重点大学来培养。从类型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种:工程型人才,例如工程师、建筑师、经济师、会计师等,其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技术型人才,例如技师、技术员等,其主要任务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等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人才;技能型人才,例如技工、商贸服务员等,其主要任务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图纸、计划、方案等物化为具体产品或成果等。

    高等学校的分类和定位是高等教育发展中应着重研究与解决的问题。虽然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对定位问题的探讨与呼吁之声不断,但是受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办学理念、社会评价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攀高情结仍然体现在诸多高校的办学追求中。“专升本”、“本申硕”、“硕申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把学校能够升格作为最重要的追求目标和发展标志,作为获取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这种竞相攀高的结果,在学校层面,使很多高校不能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致力于自己应该首先做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国家层面,使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应有的塔形结构重心上移、状态失稳、结构变形,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出现了错位现象,使人才市场上的供求矛盾越发明显。

    这种办学定位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诸多的表现。有些高校认为培养学术型人才就比培养应用型人才水平高,不愿意明确自己应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有些高校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已明显地进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列,但是还在模仿国家重点大学,走着精英教育和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之路,虽然培养目标提的是应用型,但是其培养方案与重点大学的看不出有多少区别,理论教学上还在追求基础理论宽广深厚,教学模式上还是理论灌输为主;有些高校新建本科没有几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方案都还没有落实好,就忙于筹备申报硕士授予权,本应集中精力办好应用型本科,却把办学的热点落到盲目攀高上。所以,研究和解决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是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保证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必须认真剖析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多年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在一些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下列问题。

    培养目标上,对应用型人才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培养规格要求不够明确,构建不够到位;人才培养目标不够准确,有些一般院校乃至有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研究型大学的看不出多少差别;人才质量标准无论是面对社会需求及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是面对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都存在着需进一步明确、调整和完善的问题。

    教学内容上,理论传授脱节于实际应用,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很多地方院校还在沿用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一些过深过窄的理论分析占用了很多课时,而一些应用性知识却远远不够;复合型的知识比较欠缺,例如很多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缺乏现代工程所需要的有关经济、社会方面的知识,缺乏工程成本核算知识、节能环保知识、国际标准知识等。

    教学方式上,过多过重的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重知识的传授和获取,轻知识的加工和问题的思考,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普遍欠缺,从而导致了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不足。教师的教法中比较多地存在着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书本知识过多,实践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过少。

    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宰作用过重,学生的自主和参与作用过轻,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现象仍然很普遍,学生听课跟着教师走,看书跟着教材走,考试跟着复习范围走,从而导致被动学习,被动应考,其学习主人的地位没有很好地体现,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显缺失。大学生的学习背遍存在着五个过多与过少的现象:在学习方式上,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在思维方式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在学习状态上,顺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在学习层次上,继承性过多,创新性过少;在学习的情感上,应试型过多,兴趣型过少。

    教学价值取向上,重知识记忆和考试分数,轻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和应变、适应能力的不足;重知轻行,过多强调系统地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对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不足;重“教改”轻“学改”,对学生的学习改革、学习指导重视不够,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亟待指导和激发;教学评价中重投入轻产出,对教学条件要求比较明确,但是对这些条件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却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产出研究、重视和评价不够。

    实践环节上,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性、设计型实验过少;真正到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亲临工程和社会环境的实践训练过少;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够到位,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的学生比例不够高;理论传授和实践训练结合不够,“坐着学”过多,“做中学”过少。

    培养渠道上,第一课堂所占比重过大,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不够。第一课堂中理论教学比例过大,或者虽然规定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是落实得不够;很多学校合作教育的渠道没有开展起来,与社会和工程界联系很少,制定培养方案很少请用人单位的同行专家参与意见,培养过程缺少实际应用环境和背景,等等。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不同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有不同定位。按本文的分法,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基础层次技能应用型、中级层次知识应用型和高级层次创造应用型。下面只讨论中级层次知识应用型,即使这一层,由于对应着绝大多数本科院校,校情千差万别,其培养模式也应各有不同。下面只能讨论一些共性的原则。

    在理论学习方面,对基础理论的要求,不必“宽广深厚”,“扎实”即可;对专业基础理论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更新专业知识、更好地实现知识应用的需要;对理论学习应注重工程与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设计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比例,在“上手快”和“后劲足”之间选择适当的折衷。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不仅要追求高学历,更要追求“双师型”,因为光靠书本知识是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已不是很困难的事,相比之下,中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经历的问题更为突出,这是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要通过下实验室、下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科研实践、指导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多种渠道,充实教师的实践经历,提高实践能力,使更多的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

    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方面,不同层次的学校,应有不同侧重。虽然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都包括教学与科研,但总体上学科建设更注重科研工作和学术水平;专业建设更注重教学工作和教学水平。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都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而新建本科院校则应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一般本科院校则应根据自己的校情,兼顾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任何一所大学都要搞学术,但是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学”重在求知,“术”重在求用。学术型人才应重在“学”,目标是成各类“家”;应用型人才应重在“术”,目标是成各类“师”

    在培养规格方面,应设计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以便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最好地发展自己。例如,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按照“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的理念,构建复合型人才模式;按照“因材施教、扬长保底”的理念,构建“合格+特长”人才模式。还可以构建工程技术型、工程研究型、工程管理型等模式。无论哪种模式,对于应用型人才都要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实践能力就是知识的应用能力,就是面对不同的要求,能够灵活地应用知识,通过动脑、动手、动嘴和策划、组织、设计、制作、调试、运行、经营等相应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渠道方面,要大力开展合作教育,开门办学、开放办学,通过与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或其他社会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应用背景、实践环境和训练条件。要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师生能够真正深入到工程实践中或者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选聘企业人虽参加教学活动,使用人单位和学校零距离合作,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在教学模式方面,着力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改革。一是改变“满堂灌”的大一统教学模式,实行参与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改革任务。教师用心设计问题情境,组织讨论课,实行参与式学习;通过布置问题式作业,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开展课后讨论,实现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质疑、多路径求解、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二是改变理论传授与实践练相脱节的问题,强调知行合一,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与结合,注意对应理论在工程或社会问题中找原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由坐中学向做中学转变,同时积极实行例中学(案例教学)、研中学(研究性学习)、问中学(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方案中体现课内、课外结合,设置创新学分、竞赛学分和课外实践学分,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学习活动。三是调整师生角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由“一言堂”讲授者的单一角色向多样化角色转变,既做知识的传授者,又做问题的提出者,既做学生的导师和学术顾问,又做团队的协作者,既做教学的设计者,又做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自觉的学习者和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由主要追求学习成绩到注重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不仅学会,而且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