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从中西方秘书教育比较看我国高职秘书教育机制的创新
发布时间: 2009-04-23 16:25:0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杨群欢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摘要:职业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发达国家,秘书工作呈现出现代意义的职业化特征。20世纪40年代以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走上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这种集约化、规模化经济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使处于协调、辅助地位的秘书工作的作用不断强化,而社会对秘书人员的大量需求,又使秘书逐步发展成为发达国家最广泛的社会职业之一。与此同时,西方的秘书教育机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完善。这为起步较晚的我国秘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新秘书教育机制提供了有力依据。办文通过对中西方秘书教育机制的比较,结合作者主持的相关课题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秘书教育机制创新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秘书教育;比较;机制;创新
 
    一、引言
    21世纪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中国的秘书工作及秘书教育,既意味着挑战,也意味着机遇。世界经济全球化,不仅意味着各国经济力量的竞争加剧,也意味着管理水平和民族文化精神的竞争加剧。西方发达国家在秘书工作、秘书教育上已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特别是市场经济的秘书教育培训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秘书职业教育的培训体制和模式,这些既存在着有和我国秘书教育的某些相似性,也有与我国秘书教育观点、体制、内容、方法及手段上的相异性。这为起步较晚的我国秘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中国秘书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秘书教育的沟通与交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加深对秘书教育国际化、职业化发展趋势的认识,是加快我国的秘书教育得到更健康、更迅速的发展的重要课题。[1]
    由于各国在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中西方在秘书教育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考核测评内容和组织形式以及秘书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在中西方秘书教育体系中存在这较大的差异和互补。当然要构建我国新时期秘书教育机制就必须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借鉴并发展发达国家的秘书教育机制优势,开展高职秘书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二、中西方秘书教育特点比较
    (一)中西方各国对秘书社会角色的认识差异。
    在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一提到秘书,自然联想到党政机关行政领域中的秘书或干部,而且一般认为党政机关秘书岗位是领导干部的培训基地。普遍认为:秘书是未来的领导、社会精英,应该政治思想觉悟高,文化基础知识扎实,能撰写文件材料,政策理论水平高,懂经济、懂管理、懂外语、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公关能力等等。因此,在秘书教育的目标定位上也必然会有复合型、通用型、实用型、一专多能等多元化特征的体现。在课程设置内容上,传统的学历教育观念比较注重学科体系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所以在秘书教育专业知识结构的构成上,既强调政治理论知识,也注重学科理论知识,呈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和学科化特征;考试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管理、写作、计算机操作知识、各类文化教育理论等各方面知识理论等,表现出了明显的综合性。
    西方各国对秘书教育的认识与我国不同,认为当秘书与培养领导者、管理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现代秘书是一个分布于社会各个领域各行各收的庞大的职业群体,既然是职业群体就必然有其特有的为社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做支撑。基于这样的认识,西方各国在秘书教育的课程设置上都比较注重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另外,各国对秘书教育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对其职业特征特殊性的认识上,而且他们还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秘书职业将会成为一个遍布于世界各国各个地区和领域的极其庞大的职业群体,所以在秘书教育的日标定位上不仅针对性较强,而且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加大了辐射面。在课程设置、考核测评内容上突出了职业特点,并把视野拓展延伸到了国际社会人才市场,考核测评组织形式也表现出突出的社会化特征。
    (二)秘书教育能力目标的定位分析
    我国秘书教育目标定位内涵比较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中国现代秘书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孕育催生的结果。1980年上海大学文学院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秘书专业,随后江汉大学、武汉大学等120多所高校也先后开办了秘书专业。当时的秘书教育目标定位侧重于培养党政机关行政秘书,国家承认秘书教育为大专学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新的社会行业和部门不断产生,对行收秘书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加,秘书教育最初确定的为党政机关培养行政秘书的目标定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秘书人才的需求。于是,秘书教育界又提出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秘书人才的新的秘书教育培养目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市场愈加开放,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受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国外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国内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社会组织部门在融入世界经济环境和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同时,对秘书人才质量又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不仅要求秘书是具有写作能力的“笔杆子”、“秀才”,而且要懂外语、会开车、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具备创新能力、公关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多种能力的能够满足秘书工作岗位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通用型、实用型秘书人才。
    西方各国秘书教育的目标定位针对性较强,辐射面较宽。法国秘书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全力培养从秘书做起的管理国家的人”。这一目标的提出是针对当时法国积重难返的行政机构保守、迂腐,行政效率低下,官僚气氛严重的弊端,为建立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新道德、新秩序而制定的教育目标。
    德国秘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通用型欧洲秘书小姐。这一目标的制定主要是针对高中毕业和文科毕业的女学生,许多大学附设有“欧洲秘书培训班”,一般学制为一年至一年半,主要进行秘书职业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德国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在维护欧共体各国既得利益的同时谋求德国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发展。
    瑞士维也纳的欧洲女秘书高等专科学院培养的欧洲秘书小姐精通德、英、法、西班牙等四种语言和打字、速记、听写记录等秘书职业技能,通过DSV(德国女秘书协会)和IHK(国际商业通信组织)的考试后,可以拿到用德、英、法下种文字填写的毕业文凭,有的在纽约的联合国组织任秘书,有的在巴黎、布鲁塞尔担任秘书、由被波恩的外交部派往世界各国。使德国培养的欧洲秘书小姐辐射到欧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地。
    美国的秘书教育分为高等院校秘书教育、高中秘书职业技能教育和成人学校秘书培训教育三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另外,美国还有三个全国性的秘书协会,即法律秘书协会、医药秘书协会和全国职业秘书协会。规模最大的是全国秘书协会,它成立于1942年,总部设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 1981年4月改名为“国际职业秘书协会”,其会员辐射到南北美洲、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秘书团体。   
    英国的秘书教育主要是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秘书人才。英国政府也比较重视职业教育,并于1991年发布《面向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白皮书,确立了以学术教育(A  Leve)、职业基础教育(GNVQ)、专门职业培训(NVQ)为基础的国家资格体系,并规定职业基础教育(GNVQ)和传统学术教育(A  Leve)具有同等地位。还推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培训计划,确立了21个核心技能考核认证机构,秘书教育就属于这类体系。该体系与世界各国秘书人才市场需求相对接,辐射延伸到世界各地160多个国家,每年有600万学员参加教育培训和考试,其秘书教育的目标定位是面向世界培养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职业秘书人才,针对性强、辐射面广。
    (三)中西方秘书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中国秘书教育比较注重学科体系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设置的内容覆盖面宽、综合性强,学科化特点比较突出。一般认为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理论水平,以及一定的写作能力,就能够在机关行政领域从事秘书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秘书专业一般都附设在中文系,比较注重政治文化素质的培养,其课程设置以文科为主,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大块。公共基础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写作、英语;专业课主要有:秘书学、行政管理学、档案学、文书学、公文写作等;选修课主要有:书法、美学、社会学、法学概论等。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民营经济、外资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对行业秘书人才的需求,推动各高等院校陆续创办了涉外秘书、企业秘书、工商秘书、商务秘书、财经秘书等新的秘书专业教育,各专业秘书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课程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管理、文学艺术、人际交往等诸多力-面,课程设置覆盖面宽、综合性与理论性强,学科化特点比较突出。
    而西方各国秘书教育课程设置职业定向性特征比较突出,主要侧重职业技能和经济、法律类课程的设置。如“德国欧洲秘书培训中心”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语言,主要有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商贸语言、交际语言;第二部分为秘书职业技能课,主要有德文打字、英文打字、德文速记、英文速记、听写记录、德文和英文信函写作、文章摘要;第三部分为理论课,主要有国际经济学、国民经济理论、经济地理、法律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职业定向是欧共体各国的通用型秘书,所以课程设置偏重于强化英、法、德等欧共体各国的语言和打字、速记等秘书职业技能。
    美国秘书教育的一般公共课为:打字、速记、阅读与写作、办公室工作程序、计算机应用、秘书会计学、健康生活原则、体育。专业课程则根据不同秘书的职业分类特征,确定不同的专业课程。如行政秘书的专业课主要是商业数学、企业法、行政秘书听写和记录、行政秘书准则、演讲基础;法律秘书的专业课主要是企业法、美国政府法律专门术语、法律秘书听写和记录、法院及法律事务程序、州法院法律条例;医学秘书的专业课主要是生物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心理学、医药法、医学专门术语等。体现出不同领域秘书的不同知识结构特点。
    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UCLES)制定的秘书职业教育培训课程设置以职业教育为基础,由文字处理、沟通和项目管理、办公室管理、速记、信息与沟通技术、客户服务、人际商务技巧、组织会议和活动八个模块组成,其课程设置内容是针对国际市场商务活动需要设计的,与国际秘书业务接轨,秘书工作程序,商务文件格式以及公共社交礼仪都是按照国际标准和惯例设计的,课程设置的职业定向性特征也非常突出。
    (四)中西方秘书职业技能考核内容的比较分析
    从我国秘书教育培训的考核内容来看,高等院校秘书专业和教育部组织实施的秘书专业自学考试都比较注重学科体系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学科化特征比较突出,侧重于学科理论的考核。1998年6月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考核内容覆盖面较宽、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文书基础、办公自动化、法律与法规、速记基础、企业管理基础、商务沟通、办公室事务管理、会议与商务活动、信息与档案、常用事务文书撰写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理论、信息知识、文书写作、财会统计、金融税务、商务活动和公关礼仪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西方各国秘书教育考核内容与组织形式和我国有所不同,考核内容的职业化特点较强,考核组织形式的社会化特征比较突出。德国“欧洲秘书培训中心”的秘书教育考核内容,比较偏重于教学计划中的职业技能课,如打字、速记、笔译、听写记录等职业技能,而且每项技能都有明确具体的量化测评指标,如打字最低标准是  200-220键分钟;速记120词汇分钟;英语口述同步打字每分钟不低于150键,而秘书理论课则不作为考核重点;另外,设在瑞士维也纳的“欧洲女秘书高等专科学院”的学生要通过DSV(德国女秘书协会)和IHK(国际商业通信组织)的考试,德文打字要求达到280/分,英文打字240/分,德文速记150/分,英文速记120/分,另外还要考核英语、法语、商贸语言、交际语言、德文和英文信函写作等秘书职业知识能力,考核内容的职业特征突出,量化标准具体明确。
    三、我国高职秘书教育机制的创新对策
    在21世纪,经济趋于全球化,现代社会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骤变性,都促使秘书的角色职能由传统型向外向型、全能型转变。形势要求秘书既能文又能武;既会管理,又懂专业;既是信息员,又是公关人;既是谋士,又是参事;既是领导的工作助手,又是领导的生活助理,能扮演智囊和多重角色,全方位、全功能地为领导服务。这是在知识经济、知识领导影响下形成的,以高知识含量、创新性、个性化为特征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秘书工作职业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2]西方国家秘书教育机制值得借鉴和学习。当然我们在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职业教育经验时,也要注意国家和地区、政治和经济体制的不同,价值观和道德评价标准的不同,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秘书职业的具体规定和做法,而是真正地做到“西为中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反映世界先进水平的秘书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立场和态度。
    (一)能力本位:当代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克服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缺乏市场竞争的各种能力。这种现象要改变, 首先就要求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树立“能力本位”的全新观念。所谓“能力本位”, 是指“从事某项职业或工作所必需具备的各种能力系统”。[3]同时, 它又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而被世人认同: “能力本位, 作为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 特指中国社会转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 教育为顺应历史变革, 告别传统的知性应试教育和以德育为本位的旧式教育模式, 谋求自身深层、全面、更高发展, 而内在要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加以贯彻实现的核心的文化理念。其根本思想即主张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在于为社会塑造一种‘能力人’, 即具有能力本位意识, ——以能力本位为人生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 具有较高能力素质地服务于社会主义、为人类谋福利的主体人”。[4] “能力教育以人的素质与能力为基础和核心。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思维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心理素养与健康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自主JI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品格。这里决不是说知识不重要.不再需要和重视知识。那种认为重视素质与能力就是轻视知识的看法是一种极端片而和错误的认识。” [5]这种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论曾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秘专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专业。在强大的社会需求驱动下, 许多高校开设了文秘专业。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出版到师资队伍的建设, 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 许多学校在专业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特别是教育观念的陈旧和落后, 严重制约了文秘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文秘专业的建设中我们也要大力提倡“能力本位”, 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到教学方法与手段都要进行大胆的改革, 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主体实践素质, 思维素质以及语言文化素质。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 秘书的职业性质要求他们每天要面对和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就决定了现代文秘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综合性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 不仅要有较扎实的中文基础、较强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还必须懂得国家的政策, 以及法律、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和公关礼仪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只有这种复合型的文秘人才, 才能适应错综复杂、日益变化的现代社会。
    (二)秘书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从“秀才型”秘书向“帮办型”转变
    我国秘书专业高等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培养目标一直主要定位于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输送秘书专业人才,并依此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秘书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变化与提高。原来为机关、事业单位培养以文字、文书处理为主的“秀才型”秘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帮办型”秘书,要协助主管综合情况、调查研究、出谋划策、联系接待、办文办会、上传下达、商洽工作、文字录入、信息处理、组织协调等。他们不仅要掌握秘书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非秘书专业的知识技能;不仅要具有办文办事、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还要有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不仅要有综合分析、参谋咨询、辅助决策与参与管理的能力,还要通晓有关企业法律,具备一定涉外商务能力。能办事、善待人的“帮办型”秘书将成为提供创造性服务的社会急需的“灰领型”技能人才。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并对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改革,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上述目标的保证。[6]
    (三)秘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途径[7]
    新时期高校秘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途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以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秘书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变化与提高。原来仅仅以文字、文书处理为主的“秀才型”秘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社会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能办事,善待人”作为对秘书人才能力和素质上的基本要求,由此确立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帮办型”秘书的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对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并对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改革,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得到充分的保证。
    二是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强化“应用性”特点的课程整合。围绕秘书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文秘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对文秘专业现有相关课程进行整合。第一,对基础性课程实现学科性教学到应用性实践的转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高职教学应用性的特点,对相近课程进行整合重组,实现从基础课程的学科性教学到应用性的转变。[8]第二,依托区域特色文化,开发人文素质课程资源。挖掘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第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专业主干课程建设。
    三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积极开展创新教学。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秘书,要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这既有利于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良性发展。以秘书职业能力为主线,开展专业技能强化教学。具体主要通过对国家秘书资格基本要求和社会调研所反映的秘书工作能力需求对秘书技能强化训练来实施。[9]在秘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开展适应文科教学特点的“情景式”教学。学生模拟秘书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将模拟情景与虚拟信息流相结合,工作任务和工作角色相结合,计算机技能和管理知识相结合。采用分角色配合模拟、独立操作、小团体配合演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综合训练。在教学手段上,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是以提升自身素质为基点,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从事高校秘书专业教学的教师,很大一部分是中文或其他相关专业转行的,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从事过秘书工作实践经验较缺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能否担任教书育人重任的关键。结合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特点,高校教师必须以热爱学生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原则。教师要正确处理“书”与“人”、“知”与“行”、“德”与“才”的诸方面关系;其次,强化教师的职业化意识和职业能力。教师知识能力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学或思想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体会到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工作效果。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积累决定了他们在接受教育时不会像普通中、小学生那样唯命是从。丰富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则是教师建立威信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加强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接受专业前沿科技信息,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同时要主动融入社会,积极参与实践,以亲身经历、亲身实践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欣、李国栋:中外秘书教育的比较研究,《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27期,第13页。
[2]郭建庆:秘书职业化对高校秘书专业培养模式的导向,《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94页。
[3]高洁: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5期,第11页。
[4]张军:能力本位: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对转型时期我国教育出路的再思考,《宁夏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第83页。
[5]韩庆祥: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第25页。
[6]陈桂霞:关于职业教育文秘专业课教学的新探索,《成人教育》,2004年第2期,第61页。
[7]杨群欢:主持2004年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主要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4-116。
[8]艾美华:谈秘书职业化教育的新发展,《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48~49页。
[9]赵彦龙:西夏文化教育及秘书培养考核制度,《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 2期,第67~72页。
 
作者简介:杨群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分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文秘教育研究。
 
                              (原载于《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0期)